导航菜单
首页 >  当院士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是一种什么体验  > 研究生:我们的任务是把导师培养成院士

研究生:我们的任务是把导师培养成院士

我们的任务是把导师培养成院士

 

“我们的任务是把导师培养成院士”,这个题目显得耸人听闻,其实这句话在学术界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

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比较正常的关系应该是:

导师给研究生提供基础平台,同时就该领域的基础、发展前沿、面临问题和未来趋势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学生,则遍读该领域的相关文献,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获得学位并成为该领域某种程度上的专家。

可现在的情况是,不少研究生都在进行自我指导。随着“复制+粘贴”的论文被越来越多地发现,导师的职责也就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人们会觉得困惑:难道在选择论文方向和课题时导师并没有说过什么吗?如果导师介入了论文的选题和研究,那怎么可能出现全盘复制的恶劣后果呢?

事实上,现在确实有部分导师在指导研究生上完全放任自流了,一方面对于学生的研究工作不闻不问,另外一个方面却是把学生的成果占为己有。

我在多个场合也听过多个教授或学生自己这么说: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啥也不做”的导师培养成院士。

请注意,这里有一个“啥也不做”作为限定词。

如果导师本身依然活跃在科研前沿,那么,指导学生共同发表论文,在科学上有所创新,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导师去申请受人尊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完全正当,也就不会存在什么非议。

可是,确实存在有导师自己已经不做科研,对学生的指导也仅限于给出一个大方向。比如:供应链管理,你去做吧。可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多了,做什么呢?那就要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去查问题,找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如果这样的导师还希望能够申请院士,那么,就是不折不扣地“被学生培养成院士”。

某导师原来也曾作过不错的科研,但距离我们心目中合格的院士水准还差不少,如果该导师还想当院士,怎么办?我把整个过程做了一个简单描述。

1.找资源

 

导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资源,甚至有些导师本来就在科研管理部门工作,随后又回到科研机构。那么,他就很容易有充足的科研经费。

2.招到聪明勤奋的学生

 

中国的聪明学生还是很多的,而能够到一个资源丰富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工作也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于是,该导师门下的学生就越来越优秀。

3.逼学生

 

一旦学生进入实验室或研究中心,那就“小鸡入彀”了。导师就只是执行其中一种职责,那就是逼学生干活。看什么书导师不管,选什么研究方向导师也不管,可是必须的有成果出来,包括论文或专着。

而一旦干出成果,导师就抓紧把第一作者等抢在手中。

4.用学生的成果去申请院士

 

甚至,有些导师连院士申请书都不自己填写,让学生填写,因为自己实在是对这些工作的了解程度不如学生。

5.申请院士失败的话,就回到第二步或第三步再来一轮

 

我曾经看过几份公示的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院士候选人申请书,根据我的了解,申请书列举的工作明显就是学生的工作,有些是下属兼学生的工作。

原来我听说,有院士是凭自己多少年前的博士论文当上的,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难道博士毕业之后就没有新的科研成果了吗?现在看,这已经属于不错的院士了,到了今天,得凭学生的博士论文当院士。

这样的现象可以有微缩版本。比如,有的学生虽然不能把导师培养成院士,但可以把导师培养成高级别教授。

我就见过这样一例:某院长教授,在去年申请三级教授时,论文列表里还有“XXXX的感想”之类标题的“论文”发表在一些行业杂志上,可是今年重新申请,发现好像有2-3篇有点像样的论文了。再一想,原来是培养导师的博士生已经到了3年级,开始发表论文了。( 作者:陈安、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国脆弱矫情又迷茫的研究生中科院的研究生

 

科研水平低见

 

风使舵的媒体

 

随着教育部清理“唯五”运动的开展,最近不断有对中国科研反思的文章涌现,最近《科学新闻》刊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的一篇署名文章《研究生:我们的任务是把导师培养成院士》,文章中揭示了中国研究生的辛苦和浑水摸鱼的中国各类科研人才专家们,其实这篇文章应该加一个专有名词才会显得更加的合理,那就是《中科院的研究生:我们的任务是把导师培养成院士》,中科院JCR期刊曾做过一项统计,中国科研机构和美国哈佛大学的数据对比,中国科研机构中最好的中国科技大学高引论文率也不到哈佛大学的一半,然而中科院教授团队高引率低于清华和北大,中科院的研究生团队更是低到可怜!

 

拯救生源的国科大本科班

 

中科院的研究生生源差到想哭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引率非常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研究生生源质量就是最大的弊病,每年中国顶尖高校最优学校会选择申请海外高校或研究所,中等的学子被高校保研截流,每年留给中科院的研究生质量可想而知,正是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中科院大学才在2014年排除众议开启本科生的培养,从2018年的本科生毕业情况来看,本科淘汰率惊人,但是大部分学子都很优秀,甚至很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科院博士毕业生的水准。正是受到这样的鼓舞,未来中科院大学将加大和国内高校对优秀高考生源的争抢!

 

和施一公共同获奖的80后导师

 

80后导师想要说:中国研究生太脆弱矫情又迷茫

 

从2017年出走美国普林斯顿的清华颜宁,到2018年出走美国麻省理工的北大80后天才教授许晨阳,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询问,为何这些优秀的人才回国后选择再次归海?颜宁通过微博透露出区别,在清华大学的时候,她根本不愁科研经费,在美国为30万美元的经费都需要费力的申请,但是美国对教授的个人待遇却很高,团队中可以招到来自全球最优秀的博士生和博士后,自己做科研反而变得更加轻松!一位国内的海归教授回国招到看似成绩不错的硕士和博士,但是进入他的课题组后,立马感觉到很多的不适应,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造成中国本科生的素质整体下降,加上一些高校本校保研名额高到50%以上,很多本科生轻松地就可以获得保研机会,而很多研究生并没有科研目标和自己的人生规划,只是把硕博当成镀金的人生简历,根本不适合做科研工作,更有人把考研当成逃避就业压力的一种选择,加上中国研究生宽松的毕业方式,很多研究生把考研当成本科适应社会的一种缓冲,加上中国社会招聘对高学历的机型需求,造成对科研没有兴趣的人从事了研究生的报考。对比自己在海外经常熬夜做实验,很清楚选择科研,一定就是一条艰苦的道路,这些没有抱着将来从事科研的学生们,直接把这些导师们逼疯,甚至很多导师为了这些研究生可以顺利毕业,还得帮这些研究生写论文!

 

院士评选值得去思考

 

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

 

研究生的抱怨没有意义,如果研究生感觉得自己为了自己的导师申请院士作出了贡献,那么小编需要恭喜这位研究生,你已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研究生的工作就是帮助自己的导师成为院士或者是知名专家,这个命题一定错都没有,如果一位科研人员没有目标,那么他的科研水平也不会好到哪里!海外知名的教授对于名誉看的非常的重,因此才有非常严谨的科学学术风气,而国内很多科研院士成为行政官员们都想要的荣耀,让中国科学院院士变得更加的势利,中国科研环境是有问题,但是真像一位80后研究生导师说的一样,他现在的努力,就是从自身做起为了改变现状,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培养他们严谨的科研学术风,当每一位80后科研学者严格律己的时候,一代人足矣转变中国的科研风向!最后再次谴责南京大学80后青年长江学者梁莹的学术不端行为!

相关推荐: